我們都知道,客家人順應季節變化,發展出連綿循環的歲時節慶,以調劑人的生活;同時,在節日依傳統習俗,人們也會做出各樣別致的米食,這些節令米食除用來敬天祭主,也使勞苦終歲的人們滋補一下,口中帶著米香,享受片刻天地間的悠遊之情。
只是這些客家米食,在現今的網路社會或七年級生六年級生中,已無法引起太多的迴響。在哈日哈洋風潮下,大家寧可排隊搶購草莓泡芙、蛋塔、大飯店推出的奶油大麵包,而不願意重視自有的美食,當然這也是包括客家米食等傳統產業缺乏行銷和包裝,以致自己美好的東西日漸式微的答案。
擂茶為客家人招待貴賓的一種茶點,擂既研磨之意,以陶製擂碗將茶葉、芝麻、花生.等多種原料研磨成粉,加入冷熱開水沖泡調勻後飲用,擂茶能充飢也能解渴。
「擂茶」又名為「三生湯」,相傳於三國時代蜀軍所創,以生茶、生薑 、生米共同磨成了糊狀,烹煮後食用,擂茶便因此而流傳開來。
目前在印尼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等地客家人及移民,以及湖南廣東福建等地區的民眾皆有飲擂茶的習慣,在台灣地區則以新竹、桃園、台北、花蓮、美濃等地區的客家庄仍然保留這種美味文化,客家人的擂茶,茶味純、香氣濃,一般推測,擂茶之所以成為客家飲食,可能是因為擂茶的主原料『米仔』和茶葉等材料輕巧容攜易帶、且食用方便,不易長米蟲,為客家人逃難中發展出的特殊飲食。
東方美人茶又叫膨風茶或白毫烏龍,是台灣名茶之一。
東方美人茶,全世界僅有台灣產製,在台灣也僅有新竹縣北埔、峨眉及苗栗縣頭屋、頭份一帶出產。由採自受茶小綠葉吸食之青心大冇幼嫩茶芽,經手工攪拌控制發酵,使茶葉產生獨特的蜜糖香或熟果香。
白毫烏龍茶以芽尖帶白毫愈多愈高級而得名。其外觀不重條索緊結,而以白毫顯露,枝葉連理,白綠黃褐紅相間,猶如朵花為其特色,水色呈琥珀色,具熟果香、蜜糖香,滋味圓柔醇厚。
這幾年,配合膨風節新竹縣都有膨風茶比賽,得獎者,一斤動輒以數千元或萬元計。但是利潤也僅止於這批茶賣完。不像一般小吃店,有時打著[膨風有約]電視特別介紹就有人潮,茶農所付出的辛勞相對就高多了。
新竹科學園區從民國70年代開始興起,學歷高的年輕人進研發或生產單位,學歷中等就進生產線,因為工作環境好福利又好,相較之下,製茶就辛苦多了。尤記小時後家中經營福泰茶行,夏天需要早起起火炒菁,中午也須頂著大太陽日光萎凋,晚上再利用乾燥機乾燥。隨著勞動人口減少,製茶工廠也少多了。
柿子是中國原生的果樹之一,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。台灣栽培的品 種為自華南地區引入之澀柿品種。
柿餅可說是「靠天吃飯」的行業,傳統柿農利用秋陽和農曆九月出現的乾燥北風進行天然除濕,加上手工壓捏以除柿果內的水份,繼續鋪曬,乾燥度更高的成品,(須冷 藏)是果實加工而成的餅狀食品。
它的製作過程:選果去蒂→洗淨→瀝乾→削皮→日曬→催熟→日曬→捻壓(打手)→催熟→殺菌(硫燻)→日曬→捻壓(打手)→日曬→捻壓(打手)→整形→殺菌→包裝→冷凍。
柿餅放久了成暗褐色,表面析出白粉,是為柿霜。
地瓜在台灣早期被視為豬吃的作物而未受重視,常聽老一輩一年級或二年 級生說,台灣光復之後,民生凋敝,物資缺乏,家家戶戶把地瓜刨成地瓜絲(番薯籤),晒乾之後可以貯存很久。當時的白米還是昂貴的主食,煮飯的時候,是用白米摻番薯 籤。環境較好的人家,白米多,地瓜少;多數普通人家,地瓜多,白米少,一碗飯裡,白米稀稀疏疏,地瓜密密麻麻,配些鹹魚、蘿蔔乾,一頓飯也就打發了。